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心理健康 > 地震后,受灾者与援助者的心理健康维护

地震后,受灾者与援助者的心理健康维护

2020年02月11日(ri) 16:19:41 来(lai)源:来(lai)源:甘南日(ri)报 访问量:747
地震发生后,紧接着生命救援工作的是心理救援工作的全面展开。

经历地震后,人们的心理反应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震后一个月为应激期,主要特点是因安全感和控制感的丧失,表现出认知、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应激反应,如回避、思维混乱、惊恐、无助等;一个月至六个月为中期,常出现的问题包括适应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;第三个阶段为长期,其时间跨度长,既表现为一两年之内的各种行为问题,也包括更长时间内的深层心理问题。

受灾者:启动及时、有效的自我调整与心理互助

鼓励并引导灾区群众及时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,非常必要。

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使得灾区群众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安全感,继而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应激反应:一是生理反应,包括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、痉挛、肌肉疼痛、晕眩、头昏眼花,易疲倦、失眠、发抖或抽筋、呼吸困难、内分泌失调等;二是心理反应,主要表现为恐惧、担心、无助、悲伤、愤怒、内疚、茫然、无望等,还可能出现过度反应及强迫性的重复回忆等。

为有效应对地震后的应激反应,要学会自我调节。首先,要试着把情绪恰当地表达、释放出来。其次,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助人工作,可以转移注意力及负面情绪。第三,通过与亲人、朋友、邻里、同学、同事进行沟通来减轻痛苦,在达到自身情绪缓解的同时,也能够为家人和朋友提供倾诉交流的渠道。第四,要特别关注周围需要帮助的人。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心理反应,尤其是尚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儿童,多花时间陪伴他们可以给孩子安全感。老人也是一样,和他人在一起聊聊天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。如果发现应激症状十分强烈的人,如有持续过度悲伤或自我封闭不愿倾诉等情况,需要专业人员来帮助他们。

援助者:实施系统、科学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干预

开展心理援助工作,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:

首先,以职业精神与专业素养,开展适时的、系统的心理教育与干预。在从事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之前,对援助者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,这对于保证心理援助的效果至关重要。

其次,针对灾后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工作。在灾后初期,心理援助主要以应急处理和安抚为主。在中期阶段,应针对不同情况,综合运用个体辅导、团体活动、学校及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等手段开展心理服务。在第三阶段,要关注在前期应激反应比较严重或持久的受灾者,防止发展成慢性的心理障碍。

第三,对于不同的对象,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。对于有严重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当事人,比如明显超过正常时间和强度的悲伤、抑郁,或者身体某些部位长期的疼痛和不舒服感,最好结合专业的医学治疗,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一个相对较正常的状态,然后再慢慢解决长期的问题;对于大多数已基本恢复正常的受灾者来说,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长久的心理教育服务更为适宜。

总之,震后的心理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受灾者的坚强自助,需要专业心理救援人员的科学工作,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,才能确保灾后心理援助工作高效、有序地进行。
作者:许燕 王芳
编辑:葛燕
评论区(qu)
发表(biao)评论(lun)

评论仅(jin)供会员表(biao)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(biao)明网校同(tong)意(yi)其(qi)观点或证实其(qi)描(miao)述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(ji)域名(ming)(ming)因备案(an)流(liu)程(cheng)等原因,当前临时(shi)借用网校二级(ji)域名(ming)(ming)访(fang)问(wen),使用此二级(ji)域名(ming)(ming)与(yu)本单位官网权(quan)属(shu)关系及运营管理(li)权(quan)无关。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特此声明。
    宝鸡高新第一中学版权所有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
联系地址:宝鸡市和谐路南端西一号
仅提供技术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