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到极致始绚烂,碧波深(shen)处(chu)有珍(zhen)奇
——宝鸡市(shi)中学语(yu)文探究(jiu)性阅读教学研(yan)讨会(hui)深度报道
2016年5月18日、19日,一场语文盛宴在我校拉开了帷幕——肖培东老师要来送教了!
肖培东,浙江永嘉中学特级教师,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。他坚持去尽浮华寻语文教学之本真,希望语文课堂教学能根植文本,紧贴文本,极力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对话,主张“浅浅地教语文”。此次,肖老师专程来到宝鸡高新第一中学,与陕西各地语文人齐聚一堂,共话语文。
(肖老师与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召开研讨会)
5月18日,肖老师参与了我校语文组的听评课活动,分别听了《观舞记》《吆喝》两节课,并给予了针对性评价。他充分肯定了这两节课的语文性,即教学生用语文的手段学习语文,能积极诱导学生思考文本,用问题驱动教学,形成了讨论与辩驳并存的课堂教学。他指出,《观舞记》在用抽象的文字还原有形的舞蹈,教学时就该引导学生与冰心的文字产生共鸣,从而走近一个用灵魂舞蹈的人和一个用灵魂写作的人,这样才可以感受到一种由语言到精神的滋润,最后上升到一种灵魂的感动。《吆喝》则要盯准语言,体悟萧乾“清浅的文字中一种炉火纯青的老道”,从而让萧乾的文字走进学生心田,让萧乾对老北京人生活状态的怀念散发在课堂,要有一种滋润和一种感动留在语文中。
5月19日,中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如期举行。这次研讨会由由陕西省曹公奇名师工作室主办,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张宏工作坊承办,旨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,不断提高我市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水平。会上由我校杜娟梅老师执教《猫》、张宏老师执教《狼》,肖培东老师献上两节名师示范课《春酒》《在沙漠中心》,曹公奇老师和吴文博校长作现场点评,最后肖培东老师还为大家分享了他的语文教学观——“八得”教语文。
杜娟梅老师以“三次(ci)养猫的(de)(de)(de)共同点是什么”及“为(wei)什么最(zui)后一(yi)只(zhi)猫的(de)(de)(de)亡(wang)失对‘我’意义更大”开课,主问题则为(wei)“在赏读中挖掘人性的(de)(de)(de)善恶”,带着学生聚焦“第三只(zhi)猫”和“张(zhang)婶”,一(yi)点点体(ti)悟(wu)“永无(wu)”“永不”的(de)(de)(de)具体(ti)含义,最(zui)后与鲁(lu)迅先生的(de)(de)(de)《一(yi)件小(xiao)事》进行对比阅读,引导(dao)学生观照内心,要敢于解剖自己(ji)的(de)(de)(de)灵魂,要勇于榨出(chu)校服下(xia)面藏着的(de)(de)(de)“小(xiao)”来。
(杜鹃梅老师的公开课《猫》)
张(zhang)宏老师(shi)(shi)教(jiao)学(xue)文(wen)(wen)言(yan)(yan)(yan)文(wen)(wen)《狼(lang)》时,和(he)学(xue)生(sheng)一起探究(jiu)“古今言(yan)(yan)(yan)同(tong)”和(he)“古今言(yan)(yan)(yan)殊”的(de)(de)差异,斟(zhen)酌“讲究(jiu)的(de)(de)用字”,体会文(wen)(wen)言(yan)(yan)(yan)文(wen)(wen)特有的(de)(de)味道和(he)情态,借以传达(da)文(wen)(wen)言(yan)(yan)(yan)表情达(da)意的(de)(de)特殊性。在(zai)探讨“人狼(lang)大战中,人厉害还是狼(lang)厉害”之后,与学(xue)生(sheng)们得出“嘲讽(feng)与赞美并存”的(de)(de)情感。张(zhang)老师(shi)(shi)告诉学(xue)生(sheng):“语文(wen)(wen)的(de)(de)味道在(zai)语言(yan)(yan)(yan)中,在(zai)字里(li)行(xing)间中,在(zai)没有写(xie)出来的(de)(de)留白中。”于是,张(zhang)老师(shi)(shi)也给(ji)学(xue)生(sheng)一个“留白”:文(wen)(wen)末有“狼(lang)亦黠矣(yi)”一句(ju),狼(lang)究(jiu)竟是“慧”还是“黠”呢?
(张宏老师正在教学文言文《狼》)
接下来,肖老师带着全场师生走进《春酒》和《在沙漠中心》,一起品尝了春酒的醇香和甜美,探寻了生命的平静与强大。在《春酒》中,肖老师领着学生在多次品读课题后,得出课题所蕴含的两种情感,即“快乐”与“惆怅”,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便紧紧围绕这两种情感进行。肖老师说:“会读句子,散文的感情就有了。”于是文中许多富有情趣的细节被学生敏锐地觉察并揣摩,在反复咀嚼与朗读中,《春酒》的“甜蜜、忧伤”便缓缓充溢于齿颊,氤氲在课堂,丰厚着思想。而此时的《春酒》,属于琦君,属于课堂,属于孩子们,属于每一颗静听的心灵。
(肖培东老师观摩课《春酒》)
《在沙漠中心》这篇课文着眼于探讨生命意义,这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。肖老师举重若轻,让学生找出文中加双引号的三句话,之后以这三句话为纲,领着学生感受出文字里所渗透的情感与思考:“我对自己说”读出的是绝望;“挤不出眼泪”却挤出了生命的意义;“在沙漠中心”也可以有一颗平静、强大、不放弃求生的“在沙漠中的心”!这时候,一句话就成了一篇文章,一个标点就成了一种情感,一个问题就成了一段思考,一声诵读就成了一脉精神。于是,在春风化雨中,学生们贴着文本徐徐飞翔,纯粹而干净地学字,学词,
学句,学篇章,学他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感受到的精神。
(肖培东老师正在教学《在沙漠中心》)
课后,曹公奇老(lao)师这(zhei)样评价肖老(lao)师的(de)课:恰当准确(que)的(de)教学内容,贴近文本(ben)的(de)语言品读,符(fu)合(he)学情的(de)文本(ben)解读,行云流水的(de)教学流程。吴文博校(xiao)长则认(ren)为,深入才(cai)能(neng)浅出,熟读才(cai)能(neng)发现,精(jing)思(si)才(cai)能(neng)巧设,用心才(cai)能(neng)应变。
(教研室曹公奇主任将四节课一一作了点评)
会上,肖老师还提到了语文教学的“八得”: 得“意”,即读出文本的意图、主旨;得“体”,即关照文体;得“言”,即着眼于文字;得“问”,即设置好的问题推动课堂;
得“读”,即让课堂书声琅琅;得“思”,即给学生时间思考;得“生”,即要有学生的进步;得“心”,即以开悟的心教难教的课文。
“门外的奢华,不是你要的奢华。”在语文的天空里,踏实、沉稳地回归教学本真,才可能深入到语文教学的真髓、真谛和本源。纵观整个研讨会会场,人人屏息凝听,时而握笔疾走游龙,时而托腮目不转睛;时而陷入深深思考,时而涌起会心微笑;时而为老师精心构思拍案叫好,时而有学生精彩发言余音袅袅。
(会后各位专家与我校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合影留念)
浅到极致始绚烂,碧波深处有珍奇。这次研讨会虽然结束了,但结束的只是时空,留下的却是关于语文的且真且深且高的影响,并激荡出智慧而有力的回响。正如肖老师所说,语文之路,只有不停的脚步,没有到头的风景,我们都要继续踏实地行走下去。是的,只有不停走下去,才能以一颗真实而纯粹的心迎来语文的春暖花开。(供稿:语文组张彩文老师)